但凡对战,若是能做到‘知己知彼’,那么就算不能‘百战百胜’,也足可在临机反应上,快上三分。
或许,这三分就是胜负的关键所在。
这世界,根据杨恪看过的种种书籍陈述,天州那圣山另一侧,还有一处平原。
古人称之为天竺,如今中原流传的两大宗之一的佛宗,就源自天竺。
而在天竺,最古老的宗教,却是婆罗门教,建基于《吠陀经》和瑜伽修行。
而后才有佛祖降世,佛法东行——
伏难陀来自天竺,既信婆罗门教,也信佛教,更是自创一宗。
他更是擅长源自天竺的种种功法,并从其中提炼出适合于自己的一身魔功。
此时,他就在堂中,展示着自己可怕的魔功,尤其是那难以揣摩的招数。
非是杨恪的剑锋不利,而是这时,他委实测度不出敌人的招数变化。
一剑横削,避开伏难陀袭来的双掌,身体曲直如意的变化,犹如龙蛇腾挪,直切伏难陀的双脚。
伏难陀双脚收起,半空中不知怎地一个变化,就盘坐着翻着跟头,避开杨恪这一剑。
饶是杨恪剑招运使到最疾,可这会,仍旧是没有碰到伏难陀半点。
伏难陀天竺魔功的高明奇诡确实是出乎杨恪的预料。
不只是杨恪,就是这时,离席观战的唐经天几人,也面目严肃。
“若是换做我,恐怕得先用须弥剑,立于不败之地,再寻机克敌——”
唐经天此时心想着若是换位处之,该如何应对。
这却是中原正统武功的理念,先求不败,再谈克敌——
而杨恪的一身武功,自学来后,就求得是克敌制胜,先手杀敌。
每一招每一式,无不讲究的是气机交感,气势对峙,以心神锁定敌人,再以全身心的力量争取主动,抢占上风,从而决定成王败寇。
哪怕是面对毕玄,面对练霓裳,杨恪也是如此对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