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卡看书

首页 足迹
字:
背景色: 关灯 护眼
首页 > 年代:我在瑶岭山下当农民 > 第124章 划时代的稻种,亩产千斤不是梦

第124章 划时代的稻种,亩产千斤不是梦(2 / 3)

“第一代稻种还不是很成熟,换购比例打6折,按照1比6进行换购。”

方唯也不是不知变通的人,现在还处于试种阶段,况且是第一代稻种,所以在换购比例上给予了很大的优惠。

78000斤【南光二号】一代稻种,队里留了8000斤,其余的7万斤在很短的时间内被一扫而光。

这一次都是拿稻谷换的种子,队里进账了42万斤稻谷。加上原先的22万斤稻谷,库存达到了64万斤。

方唯让郑虎去和粮食收购部门联系,对方上门收购,直接拉走了60万斤稻谷。

队里进账了6万块钱,库存还剩下4万斤稻谷。

上午。

方唯正好在队部,唐泽带着一大群干部到了二队。

几个队干部带着他们去了谷仓,亲眼看到了【南光二号】第一代稻种。

“这就是杂交水稻稻种?方队长,请你给我们讲讲新稻种到底有什么不同。”

唐泽的眼睛里闪烁着希望的光芒,大家对杂家水稻的了解不多,于是方唯就进行了讲解。

“要说有什么不同,最直观的就是【南光二号】集中了不育株的高产特性,以及贡米的优良品质。另外,新稻种还具有抗倒伏、抗病虫害、抗旱等特性。

现在由于实验次数不足,我们这边还不能提供详实的数据,但我所说的,可靠性起码能达到九成以上。”

方唯也不谦虚,直接得出来了结论。

稍后,他又一次放了大招,让领导们品尝一下新米的滋味。

“非常不错!【南光二号】的亩产达到了879斤,这个产量十分惊人,能保持下去吗?”

唐泽尝了几口,忍不住连声夸赞。

同时他也问了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稻种的持续性如何。

“我估计杂交水稻不能留种,那么育种的压力就很大。但只要育种工作顺利跟上,产量就有保证。”

方唯斟酌了一下用词,给出了答案。

唐泽点点头,直觉告诉他,对方搞出来的【南光二号】将会是一个划时代的稻种。

领导们没有留下吃饭,呆到快中午的时候,就离开了。

随后他在瑶岭公社召开了现场办公会,要求试种【南光二号】的生产队,务必要用心完成种植,为杂交水稻下一步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回到县里,农业局的负责人正在等他。

“老楚,有事儿?”

“是这样的,局里班子开了会,认为关系到全局的优良稻种,控制在生产队不合适。县里能不能考虑建设一个育种基地?我们农业局愿意承担这个任务。”

“老楚啊,真没看出来,你们就这么急不可耐的想要摘桃子?”

“不是,领导,我们这可是为了大局考虑。”

“为大局考虑?行啊,既然你们农业局有这种觉悟,就自己培育稻种呗,何必惦记人家的成果。

我可以这样和你说,离开了下塘二队的水土,稻种还真搞不出来。”

楚湘云碰了一鼻子灰,回到了办公室。

随即,他和副手一商量,便打着检查工作的名义去了瑶岭公社。

方唯最近有点烦,这几天队里正在进行秋收工作,却有一波又一波的人来到了队上。

反正怀着各种目的人都有,说来说去都是为了【南光二号】稻种。

相比【南光一号】,【南光二号】在产量上、品质上又有了大幅提高。

杂交水稻是新生事物,而新事物恰恰最容易出成绩。

就在这个时候,楚湘云带着一行人到了二队。

县农业局的领导,在普通人眼里就和县领导划上了等号,方平等人都有点紧张,只有方唯还保持着平常心。

“方队长,你们生产队的育种工作做得很出色,局里打算给予你们一定的扶持。不过,队里的田地面积还是太小了,我考虑最好还是能有一个专门的育种基地。”

面对生产队的人,楚湘云就不用小心翼翼的。

他直接和方唯等人摊了牌,名义上是搞育种基地,实际上是想把方唯手上的研究成果都拿走。

“育种基地?呵呵,那是你们领导应该考虑的问题。我们育种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让队上的社员们吃饱饭,在有余力的前提下,给兄弟生产队提供一些良种。

楚局长,我觉得有件事你可能搞错了,我们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不是农业专家,伺候不了育种基地的。”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