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赶过去也来不及。
谢晦人长得不错,口才也好,文政能力极佳,但在军略上,欠缺太大了。
十几万步骑坚守北岸,刘道规现在想退也退不了了。
不然大军一动,十几万魏军顺势压下来,非但中原不保,连江淮都危险。
衣冠南渡之后,高门最大的弱点便是军事能力不断退化,最明显的便是谢氏,谢玄风华绝代,谢石谢万尚可,到了谢琰谢裕谢晦,就只剩下空谈了。
这种局面也出现在桓氏身上,桓温的几次北伐,严格来说,并不是败在正面战场上,而是败在后勤上,每次北伐前期都是压着胡人打。
但桓温桓冲之后,桓家也跟着腐化了,桓家能打的人越来越少。
这时斥候飞奔来报,“报——毛德祖与萧承之、沈庆之三位将军在灞上大破姚绍、姚瓒、姚丕三军,斩甲首四千余众,前后击破四万秦军,继续朝长安逼进!”
“大善!”刘道规同样一脸欣慰。
其实青泥关之战,秦国的脊梁已经被打断了,姚兴御驾亲征,连八九百北府军都对付不了,关中百姓和士卒会怎么想?
身为皇帝不能轻易出征,出征之后,不能败。
“大将军麾下真卧虎藏龙也。”谢晦赶紧上来拍了个马屁。
刘裕道:“西面之事无虑,如今可以准备伐魏了!”
众人都望向刘道规。
刘道规道:“长安未克,关中不宁,姚秦诸将在外,眼下并非伐魏之机。”
虽然西面战事顺利,但长安还没有拿下,秦国的势力还在。
这个时候出兵北上,实在有些托大了。
当初北伐时,刘道规就不怎么赞同伐魏,只是没想到姚兴败的这么快,一戳就破,前后不到三个月,兵败如山倒。
但魏国跟秦国不一样,实力雄厚,人心稳固。
就算要伐魏,也应该是吞并秦国之后,从关中调出一二支精锐。
只攻打河北没有任何意义,河北更像是一张大网,拓跋嗣数万精骑屯于中山,居高临下,引而不发。
“时不我待,魏国之害犹在秦国之上,今携大胜之势,四方破胆,可长驱直入,你可在滑台安坐,且看我来破敌!”
刘裕神情异常严肃,根本听不进刘道规的劝。
这时谢裕站出来拱了一把火,“宋公起兵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拓跋嗣乳臭未干,只需在河北打出一场大胜,魏国定会如秦国一般分崩离析!且河北百姓盼王师北伐,如盼星月,我军悬于大河之南数月而不北渡,必大失人心!”
“我意……已决。”刘裕剧烈的咳嗽起来。
刘涓子赶紧上前,为他把脉,但看向刘道规的眼神中,却带着深深的忧虑。
刘道规知道沈田子和毛德祖的大胜,激励到了他。
以他的性格,是绝不肯病死在榻上的。
刘裕北伐虽然也有一些私心,但同样也是他一辈子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