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斩官看那送琴的士子身材弱小,抱着的乐器就显得很大,是一把筑琴。筑琴有十三弦,似筝,但有一伸出琴把,操琴者需站立,一手扶之,一手以竹尺击弦,声调苍凉。
那送琴的士子也如王充一般,与班固低语几句,被士兵拉下台去。
班固似乎情绪开始波动,击筑长歌: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
太仓令有罪,就递长安城。
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
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
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
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歌声苍凉,那些士子闻歌,有人羞愧低头,有人面带不忿,那白衣队伍开始隐隐涌动。
监斩官细听之下,知道此诗借史抒怀,说的是前朝的故事:文帝时,一代名医淳于意获罪,被判肉刑(割鼻、砍手或剁足)。淳于意无子,只有五个女儿,淳于缇萦是最小的女儿,跟在囚车后奔跑哭泣。淳于意怒骂:“生儿不生男,终究是无用啊!”缇萦听后伤心欲绝,在长安街头哀唱诗经《鸡鸣》与《晨风》,名动一时,于是上书自请做官奴,免父亲的刑罚。文帝悲悯缇萦的心意,自此废除了残忍的肉刑。
监斩官不解,诗中确有临刑的幽愤,但为什么要唱那个叫“缇萦”的女子?最后一句“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不是在笑话那些来送他的白衣士子吗?说你们百多大好男儿,还不如个女孩有用。难怪他们会惭愧或愤怒。不对,这班固不是要煽动士子们闹事吧?
监斩官隐隐感到了莫名的不安。
“午时三刻已到!”一个声音喊。
监斩官如释重负般地扔下了令牌。
班固自行走到了头砧前,跪下将脸伏在砧板上,面色平静:“父亲,孩儿随即就来了。”
断魂鼓一通敲得密集起来。刽子手横了刀,喷了一口酒。
刀高举。
鼓声骤停。
刀开始落……
一声箭鸣,刀插落在地上,噔的一声,刽子手的一只手被钉在旗杆上,箭羽颤晃不已。
全场静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