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別人怎麽想,是怎麽羨慕嫉妒恨,作為唐寅的所有家人親眷,對唐寅的觀感可就不同了,唐家一下子就炸開了鍋。
唐寅寫篇作文,居然都“直達天庭”了,若長大後那還得了?前途無量啊!
三叔當場發話,他要宴請大家,自己的大侄子有如此殊榮,他這做叔叔的臉上有光啊。
三叔的宴請,是放在第二天進行的,大家在酒桌上,第一次有個真正意義一家人團結一致的樣子。席間作為絕對主角的唐寅向三叔提出,有時間將堂弟唐偉傑帶回蒼山市,他有些想堂弟了。
對此三叔巴不得呢,若唐寅還是以前那副垃圾成績的樣子,三叔理都不會理會他。但如今不同了,唐寅那可是得到上麵大人物讚賞的存在,讓小兄弟倆接觸,對唐偉傑肯定有好處了。
大伯父倒不以為然,他對唐偉傑從來都沒有親人的感覺,畢竟又沒有血緣關係。
唐家的家宴結束後,生活又一次進入正常的軌道,並不以葉亞康的出現,而讓生活過得更加充滿漏點。
而讓唐家人更加坐不住的是,唐寅的錄取通知始終沒有接到,市一中也沒有具體的說法。
格外湊巧的是,早在八月九日,那位對唐寅與唐父唐康明文章關注的大人物,就在決堤的九~江大堤上,憤慨的說出了豆腐渣~工程這個詞來,他跟唐康明當時在後山鄉大壩時的心情是一樣。
隨後他在對廣大幹群的講話時要大家實事求是,要對黨和人民負責,曆史是不能欺騙的。
在心情沉鬱之際,他曾經多次抬頭向某個方向看去,那赫然就是江東省方向。
八月二十八日,這位老人遠赴北方視察抗洪救災和災後重建工作。原計劃直到九月二號才會離開的老人,卻突然從北方大家的視線裏消失,即使陪同的人們都不知老人去了哪裏。
八月三十日上午,蒼山市的人們才剛剛上班,接受軍訓的學生們也剛剛結束,準備在第二天的九月一日上學報道。
一輛純黑色的,看不到車內情景的特殊大巴車,從遙遠的大道風塵仆仆向蒼山市疾馳,但卻過蒼山市區而不入,直奔蒼山市後山鄉而來。
後山鄉如今正在風風火火的大搞災後重建,雖然由於唐康明的堅持,後山大壩並沒有坍塌,群眾更沒有受災,但後山鄉老林村卻被泥石流徹底摧毀,需要進行重建。
而這也是唐康明當時的承諾,給老林村修建一個新式住宅小區。
對於老林村的重建,在經濟上,除了後山鄉財政,與宋博文親手劃撥的專款外,還有國家災後重建專項撥款等。
這一次老林村因禍得福,不但有唐康明承諾的,每家兩層半的別墅式洋房,而且村裏通向外界的唯一公路,也將被修建成標準八車道的水泥路。
黑色的大巴車在後山鄉鄉政府門口被攔了下來,門衛很客氣的問是那個單位的,要找誰。
對方下來一個十分幹練的年輕人,說是找唐康明書記的。門衛聽了,立即態度熱切起來,張口閉口我們的唐書記,言行神態間充滿了對唐康明的仰慕與自豪情緒。仿佛後山鄉有唐康明書記,是大家的驕傲一樣。
在那門衛的耐心指點下,大巴車終於調頭走了。但卻沒有按照門衛的指引,而是直奔後山大壩。
在大壩下大巴車停了下來,從車裏呼啦啦衝出無數彪形大漢,一看氣質就是身經百戰的高手,他們四散走開,占據絕對視角點,最有利的地理位置。
後山鄉大壩上除了留有值班人員外,靜悄悄的沒有任何閑人。洪水雖然褪去,但大壩的狀態還是當時抗洪的老樣子,暫時在洪水沒徹底褪盡前,是不好動工對大壩再次改建的。
在大巴車上,有位身穿黑色休閑裝,精神熠熠的老人,箭步從車裏走了出來,隨行除了一位戴金邊眼鏡的中年人,以及兩位健壯高大的青年人外,並沒有其他人。
負責24小時全天候監控大壩的監測站指揮工作人員,見了這批不速之客,趕緊派兩人走過來交涉。
如今大壩可不是隨便什麽人都能上的,當初在老林村那個監測站所有失職的人,在事後都被唐書記狠狠懲罰了,這讓大壩的工作人員們,都不敢再有任何掉以輕心的心思。
經過詢問,監測站的工作人員才知道,大巴車這批人,是想詳細了解當初抗洪救災前後經過的。
一聽別人問到這事,大壩上留守的人可就來勁了。
他們將唐康明調到後山鄉,怎樣力排眾議,又怎樣堅持加固大壩防患於未然,在抗過第一批洪峰後,依舊堅持再次加固大堤,從而有驚無險的扛過遠比第一波更加恐怖的洪峰的經曆;
還有發生在老林村的,唐家父子共抗泥石流的事情,都像是炫耀般,向這些人合盤道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