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卡看书

首页 足迹
字:
背景色: 关灯 护眼
首页 > 七零妇产圣手 > 何必让老人为难

何必让老人为难(2 / 4)

现在的他应该饱受癌癥的折磨,说不定早就吃不下,睡不着。他还有严重的心臟病,他每天都在超负荷工作,完全没有养病的人该有的姿态。他现在最应该做的不是出来接见什么群众代表,而是躺下来好好睡一觉。

然而一个国家必须得有一张对外的名片。假如他跟主席都不出来见客,那么会人心不稳的。

人的思想是一件很玄妙的东西,有的时候,精神象征所起的作用,远远超乎人的想象。

余秋想起来自己上小学的时候,每天中午学校教室电视机中都会播放午间新闻。

一群小学生吃过了中午饭,也不出去玩,就认认真真地看午间新闻。

那个时候,阿拉伯世界有位传奇人物叫阿拉法特。

小学生余秋搞不清楚他究竟是干什么的,长大了的余秋则没有兴趣去搜一搜这个名字,弄明白他的生平履历。

她只隐约记得当时阿拉法特病危,每天电视新闻裏头都要放他的身体状况。

当时她百思不得其解,完全理解不能一个已经病到连话都说不出来的老头,究竟有什么好稀奇的,为什么全世界都要关註他的健康情况?明明有很多其他事情可以播放啊。

陪着孩子们一块儿看电视的老师给出了解释,因为他是他的信众与追随者们的精神信仰。有他在,才能人心稳定。假如他离开了,他的队伍会四分五裂,陷入混乱,继而影响到全球的局势。

余秋已经记不清楚后面的局势发展到底是不是如同老师说的那样。

成长在和平年代的人,其实很难关註别人是否生活在颠沛流离的战乱中。

然而随着年岁渐长,她相信老师说的是真的。人一定要有一个目标追随,这样才不至于迷乱了脚步。理想太过于虚无缥缈,一个具体的人物,更加容易充当人的精神偶像,因为那样真实立体。

她的泪水不停的往外头涌,模糊了她的视线,印在她瞳孔中的影像已经分散成三个不同的人影,有少年时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气风发,有青年时期投身革命的毅然决然,有中年时代在外交舞臺上维护大国尊严的力挽狂澜;最终这些影像重迭到一起,变成了眼前的老人,年逾古稀,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老人。

余秋一直在哭,她没有办法止住自己的眼泪。

她捂着脸,她想趴下来,她想蹲下去,她想寻找一个没有人的角落抱着膝盖嚎啕大哭。

然而这些她都做不到,她只能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默默流泪。

臺上的老人说话了。

也许是因为年龄的增长,他的声音并不像电影电视裏头播放的那样清亮,带了岁月的痕迹。

这个平缓温和的声音在臺上同臺下的年轻人们打了招呼,然后宣布:“同志们,主席原本打算过来见一见大家。不过刚刚传来消息,主席有重要的外事活动得参加,所以今天就不能来看望大家了。”

臺下众人因为总理的出现而激动不已的心情,瞬时间跌落到谷底。

主席不来了,所有人都面面相觑,像是被迎头打了一棒子又如同被兜头倒了一盆雪水。

然后不知道是谁捏紧了拳头,振臂一呼:“见主席我们要见主席!”

刚刚停歇的声浪又开始了,如果说前头呼唤只不过是海浪的正常起伏,那么现在阵势简直就是狂风巨浪。

人们的呼喊汇聚成海洋,汹涌地拍击着大礼堂的墻壁与屋顶,似乎要将整座建筑物都掀翻。

在众志成城的呼唤声中,就连总理的呼吁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大家齐心协力,都只有一个要求,他们要见主席,他们今天一定要见到主席。

坐在余秋旁边的那位年轻人一直在挥舞着拳头,声嘶力竭地吶喊着。

他的眼睛撇到余秋还在哭泣,忍不住推了她一把,催促道:“开口啊,我们一起提要求,我们今天一定要见到主席。”

余秋哪裏提得出什么要求,她完全不想做任何要求。

她蓦地想到了很久以前,不知道从哪儿看到的一段话,大意是晚年的主席曾经自我调侃,他就是一尊大型的移动偶像,负责被人观摩。

他也不容易吧。

余秋的脑海中模模糊糊浮现出个念头,走到这一步,他也免不了被时代洪流所裹挟,有的时候恐怕身不由己。这世间哪有人真正能够做到随心所欲呢?

臺上的总理又发话了,他诚恳地请求众人:“同志们,这项外事活动非常重要,主席没有办法分.身过来,还请同志们谅解。”

臺下最初提出要求的年轻人又要喊话的时候,角落裏头突然间传出一个声音:“对,我们不能这样不懂事。”

那个声音实在太过于响亮,以至于礼堂中众人都忍不住转过头,朝声音发出的方向看。

只见一个块头小小,身形瘦削,面色有些苍白的年轻姑娘,就这么在众目睽睽下站了起来。

她的身体小,发出的声音却大,简直是声嘶力竭的吶喊:“主席就像是我们的父母,他心疼怜惜关爱我们这些孩子。无论多辛苦,他都想着一定要见见我们。可是大人有大人的工作,主席必须得出席外事活动,我们不能像不懂事的小孩讨糖吃一样,非要闹着这个时候见主席。

难道大人不需要出去工作吗?大人有大人的工作,我们有我们的事情。并不是说主席今天不能亲自出现在会场接见我们,就代表主席不愿意见我们,不想理会我们了。

主席的心中始终有我们。主席派总理来见大家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