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这我们都知道,我们也知道您跟您爱人当时作为知识青年,是在同一个地方下放的。其实我们特别好奇,您对您爱人是一见钟情吗?是不是一眼万年?第一次见面就认定了是她?
臺下响起了笑声跟口哨声。
胡杨:印象很好,我得说。准确点儿讲,是我们当时那批男知青对女知青的印象都非常好。不过这个印象好,不是说要谈对象的那种,是完全的欣赏。因为我们的女知青都非常出色非常能干做工作也是非常努力,让人佩服。
就比方讲余秋教授,大家也知道,我们是同一批下放的。当时我们刚抵达杨树湾,就碰上了有孕妇难产。那个时候条件是很差的,又碰上发洪水,人没办法送医院,只能就在家裏头接生。
在那种情况下,风险可想而知。余教授那时候才15岁,可以讲就是个小姑娘。没人知道她会接生,更加不会有人要求她去做这个事。可是当赵宝珍教授,就是你们认识的赵宝珍教授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之后,她立刻站出来了,冒着风险就给孕妇接生,最后结果是母女平安。当时我们所有人都特别高兴,觉得我们的女同学实在太厉害太出色了。
主持人:我记得先前采访何副总理的时候,他提过就是这次接生,让他记住了余秋教授,以后就再也没办法忽略余教授的存在。这算是一见钟情的起点。现在听您这么一说,当时对余教授一见钟情的,好像不仅仅是何副总理呀。
臺下响起哄笑声,还有人吹起了口哨。
胡杨:我知道你要挖坑给我跳了。这么说吧,对,当时我们所有人都对余教授有强烈的好感,不仅仅是男知青,女知青也一样。甚至可以说女知青更加喜欢余教授。
我们这种好感是自豪,是钦佩。自豪她是我们的同伴,我们与有荣焉。钦佩她的勇气,即便面对巨大的困难与危险,她还是主动站出来,积极想办法救人。
这世间如果有件事可以让所有人嘴角翘起,不管认识不认识都会满心欢喜,那大概就是孩子的出生。新生命的降临,会让所有人都心情愉悦。
这个大难不死的孩子就是中国跆拳道队的功勋教练,也是中国跆拳道历史上第一枚金牌获得者——高敏。
臺下掌声雷动。
主持人:我们都知道袁老是林教授接生的,余教授也接生过不少名人吧。
胡杨:对,有很多人后来再见面的时候,告诉她,他们是她接生的,她是满脸懵的。不过对于她来讲,每个孩子的出生,不管是不是名人,都意味着希望。
主持人:也正是这些希望组成了祖国的希望,组成了我们所有人的希望。
胡杨:对,无论这个孩子将来是我们着名的青年建筑师郑家根或者是我们的服装设计师赵婷婷或者其他在工作岗位上贡献自己力量的普通人,看到他们健康出生,茁壮成长。我们都会有种欣慰感。
主持人:我发现您刚才说的这几位优秀的成功人士好像都是杨树湾人,对不对?
胡杨:是,他们也都是余秋教授亲自接生的。当时赤脚医生是管整个大队的所有跟医疗相关事情的。
主持人:那我发现杨树湾成才的概率特别高。据说是因为水土好,山清水秀,聚集了灵气,所以特别养人。或者还是有什么秘诀?
胡杨:这个我倒是可以说几句,因为我一下放就待在杨树湾,在杨树湾当过大队书记,干过好几年,算比较了解情况。
杨树湾最大的特点,一个是风气特别正,大家是非对错的观念很明确,民风非常淳朴,而且对生活生命充满了热爱。
另外一个就是特别重视教育。在我们下乡的时候,1972年吧,各方面条件都很差。当时国家内部外部都有重重的问题,面临的国际局势也很紧张。人民的生活水平跟现在是完全不能比的。有东西吃,可完全没有油水,人特别容易饿。
但就在这种情况下,杨树湾人依然非常重视教育。我就不说其他的专家教授了;就是我们刚下乡的时候,我爱人田雨老师那时候被选了当民办教师。她不过是个15岁的姑娘,用当时的话讲叫做毛丫头。但这个毛丫头站上了讲臺,整个大队的人就特别尊重她,把她当成先生对待。
我们田老师后来能够成长为优秀园丁,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大家对她的信任鼓励与尊重,让她一路积极往前跑,不断前进。
当时我们家田老师觉得杨树湾的人对她太好了,就想着怎么才能多做点儿事情来回报这份好。她琢磨来琢磨去,开始利用放学后的时间,给上完了三年级没有去公社继续升学的孩子上课。
在那个时候,农村10岁以上的小孩就已经算大孩子了。有的人跟着大人下田挣工分,或者在家裏头帮大人干活,算是半个劳动力。对于整个家庭劳动生产的意义很重要。
但是我们田老师办起这个夜校的时候,所有人所有的家庭都没有任何意见的,立刻很高兴地把家裏头适龄的孩子都送到学校裏头来。
我们都知道的被称为中国手术机器人之父的李红兵同志,当时就是这批小学生中的一位。我知道他也是你们当中很多人的男神,觉得他很有个性,对不对?那我现在就曝光一下他的黑历史。上学的时候,他爸妈高兴,他不太高兴。因为他那个时候特别皮,老是想出去,不愿意安心待在教室裏。
主持人:那田老师是怎么对待的呢?学生不听话,而且还搞破坏了。
胡杨:其实这个方法挺简单的,就是盯着。他捣乱了,直接打。
臺下发出吸气的声音。
胡杨:不要觉得奇怪。教师的惩戒权一定要有保证。拍几下手心不是体罚,而是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纪律观念。都说教育需要奖惩结合,既需要鼓励,也需要批评,还需要适当的惩戒手段。
主持人:这其实是现在的一个热点话题,就是我们应该怎样教育我们的孩子。我想问的是,那个时候田老师拍学生手板,家长有意见吗?
胡杨:没任何意见。他们都觉得田老师太温和了,对于皮孩子要更严厉一些。家长把学生送到学校,他们就是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孩子的。
我知道现在有很多人认为,学校家庭不应该强迫孩子学习,应该让孩子自己作出选择。孩子想玩就让他们玩,孩子不想上课那么就没必要强迫他们。
但我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学习与工作是我们经常挂在一起并排说的两件事。其实这二者同样都是权利,也都是义务。二者的最大共同之处就在于过程本身就很辛苦。工作不累吗?工作当然累。你因为工作累就不工作了,那你怎么生活,那你怎么实现你生而为人的社会价值?
学习也一样,学习本身就是辛苦的。古人就说过,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说头悬梁锥刺股,最基本的学习时间学习投入那是必须的。有一些所谓的尊重孩子选择的观念其实是在推卸责任。孩子还那么小,他们也不知道眼下自己的选择对于人生的影响。
人本身就有惰性,谁都害怕辛苦。可是身为家长,作为孩子的人生导师,就要引导孩子走上一条正确的道路。有一些所谓尊重孩子选择的家长,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不是也是在推卸责任?反正道路是你自己选的,到时候变成什么样子也是你自己负责。但我们都知道未成年人是限定民事责任者,这就意味着父母需要承担孩子选择的责任。
那些流过的汗付出过的努力,都是雨露,浇灌了人生之花。
保尔柯察金说过,当我们回顾人生的时候,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同样的,当我们回过头看自己的童年青少年时光时,希望大家也不要因为荒废了光阴而后悔。我们每天回顾今天的生活时,希望大家可以为自己的努力而骄傲。因为正是这一步步的坚持,才成就了现在的自己。
我刚才说到李红兵,他就非常感谢我们当时所有人对他的鞭策。真的是连哄带骗,甚至不惜上鞭子抽。余秋教授对他就是各种威逼利诱,然后还有好多忽悠。
臺下响起哄笑声。
胡杨:对,没错。大家都知道的,余秋教授很擅长做思想工作,特别会卡点。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愿意选她当卫生部部长,因为她能把方方面面的关系都协调好。她也很擅长鼓舞人。我二姐胡洁当年一门心思想着怎么找个好对象结婚。结果余秋谈跟她谈了几回话,她就以韩朝英教授为目标,一路追逐赶超了。
因为她在工作上太积极太认真,后来我姐夫追求她,想同她结婚,还费了很大的周章。她当时又一门心思的投入到工作中去,觉得结婚这个事情太烦了,浪费她的时间。
主持人:那后来是怎么解决的呢?你姐夫是走岳父岳母路线还是又请了其他外援?比方说主席?
胡杨:主席不管这些事情的。他关心小辈的生活跟工作,但不会问到这么细。最多就是帮着犯犯愁,担心他们找不到对象,以后只能打光棍。我二姐还是余秋劝的,工作与生活都是人生的一部分,不是说为了a就一定要牺牲b。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