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的黄逍颇为头疼地看着自己眼前的这些参与会议讨论的人。
这里包括黄逍的心腹郭嘉等人,还有自各地而来的名士,以及一些于自己在方方面面来往密切的世家大族的代表。毕竟,黄逍这个诸侯头头是经商的,经管自己不和这些人接触,手下的人也难免有所交集,各地的世家大族,虽然对黄逍打压世族的举动不满,但是,钱还是要赚的,哪一个愿意放弃并州的市场?是以,各地的世家大族,在天都,都有代表人物的存在。
而现在,黄逍却有些后悔将这些人唤来一同讨论,他娘的,这也太头疼了
现在这些人正在为因为学校的问题而争论不休。
各个世家大族的代表齐齐认为学校的设立当是为世家子弟而存在的,那些“贱民”的后代岂可登堂入室?
此语一出,众皆哗然。
至于是最早跟随黄逍的一批人,虽然在观念中一样轻视百姓,但是并州几年的变化让他们深深知道黄逍创建平民学校的好处,至少市场的制品已经越来越精良了,而且黄逍当年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的那些话他们到现在还是记忆犹新。
郭嘉显然有些受不了这些人所说的话,正要开口反驳,大儒管宁便已开口说道:“此事万万不可。正所谓‘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万民的教化岂可有一日之缺?百姓知义好礼对国家才有帮助。”
管宁是当今名士,又出身寒门,当然对世家大族的说法不甚赞同,此刻他一开口,别人唯有听着的份儿,哪还敢开口?
不过管宁也觉得在同一所学校中世家子弟与平民学生同进同出不合于礼,所以补充说道:“最好是以出身门第来划分学校。”
这句话使得世家大族勉强接受。
郭嘉等一些黄逍麾下的人,受黄逍的熏陶,讲究的是重实际,这和墨家的思想有些相似,不过既然已经达到了自己让平民百姓也能够读上书的愿望,也就不出声了,更何况,他们对管宁还是非常的尊重的。
岂料孙邵在旁说道:“不过这学校的教材却要仔细斟酌斟酌,那些什么‘算术’、‘冶金’(打铁)、‘农术’、‘木工’(工匠)‘物论’(物理初步)等岂会是圣人先王之道?哪能和圣人之言并驾齐驱?”
众人闻言,有不少人不仅为孙邵捏了一把冷汗,因为这些别门正是黄逍的手笔,孙邵现在这么说等于公然的反对黄逍。
不过孙邵却不是很担心,因为他虽然与黄逍没有过交集,但是却非常了解太史慈的为人,深知黄逍胸襟宽广,善于纳言。
郭嘉在旁实在是忍不住了,开口道:“孙先生所言差矣,所谓君子之学,在于‘礼乐射御书数’,齐头并进,不可偏废,就是孔老夫子也是因材施教,三千弟子,七十二贤,各个不同,怎可偏废?子贡经商,才可救国,一言之下,可存鲁、乱齐、灭吴、霸越、弱晋……”
郭嘉尚未说完,孙邵便出言打断,接言说道:“郭祭酒怕是误会了孔夫子的本意,子曰‘文质彬彬’,何为‘文’(表面)?何为‘质’(本质)?天地万物当然有其自我运行的轨迹,但本质却是别无二致。子贡之才实则是‘文胜于质’,他那纵横春秋之事不也是令孔老夫子所斥责吗?难道樊迟喜欢农桑稼穑,孔老夫子便也会去和他的这位徒弟一样喜欢吗?君不闻孔夫子‘吾不如老农’之语?”
郭嘉终非辩才,闻言不禁语塞,更何况他偏于墨家子弟,重行轻言,脚踏实地,那会是孙邵这种生长在齐鲁大地最崇尚辩责的文士的对手?当然,若论出谋划策,十个孙邵也不一定比的上郭嘉,但是,耍嘴皮子郭嘉还真就不擅长。毕竟,想诸葛亮那样能说死人的谋士不多,虽然谋士也讲究能言善辩,但是,很显然,郭嘉有些底气不足。
孙邵不给郭嘉喘息的机会,继续说道:“‘礼乐射御书数’的君子六艺更非是那些下溅的手艺可以比拟的,岂可混为一谈?”
此语一出,连管宁都不自觉的点头,此番话算是说到在场所有文人的心里去了。
见到众人争论不休,黄逍心中烦躁,偏又知道眼前的事情避无可避,毕竟这事情关系到今后五州的思想形态问题。一个处理不好,必会留下隐患。历史上的曹操就是如此,由于没有一个众所信服的思想,导致了曹操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非常的激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