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日报终于要正式发行了,自己也要因此扬名天下了。
朱辰拿过大明日报,迅速翻阅了一遍。
“不错。”
朱辰的夸赞让钱谦益一时间心中和吃了蜂蜜一般。自己这段时间的努力终于得到了朱辰的认可。那自己就不算白忙活。
“不过朕打算在这再加一句话。”
钱谦益一愣。朱辰指向的就是钱谦益写的那篇徐光启种番薯记的最后。
本来钱谦益打算用一个比较文雅的名字,不过被朱辰给否决了。
朱辰对钱谦益的要求是,这篇文章要写的通俗易懂。
目标就是,童生都要能读懂。
这可差点没将钱谦益为难死。
要说写的文采裴然,花团锦簇,那钱谦益是不虚任何人。
可是通俗易懂,在钱谦益看来就完全是粗鄙不堪了。
本来钱谦益还想署上自己的大名。
既然如此,那就只能用别名东涧老人了,反正这在大明文坛并不稀奇。
比如那位鼎鼎大名的兰陵笑笑生。
就算到了几百年后,大家都不知道是谁。
第二天一大早,京城忽然出现了一道奇特的风景。
那就是一群十二三岁的小孩子,每个人脖子上挂着个褡裢,在大街小巷不断的来回奔走。
“卖报,卖报。大明日报,礼部钱侍郎亲自编撰,让你足不出户,就能知晓天下大事。”
这几乎传遍大街小巷的声音让很多人一时间都为之侧目。
“小娃娃,过来,你这大明日报是什么东西?”
大明日报的事在朝堂之上早已人尽皆知。
但是在民间,知道的人还是不多。
边上有个年轻的秀才瞥了眼大明日报,忽然惊呼出声。
“大家快来看,原来传言是真的。”
年轻秀才此时的目光盯在大明日报后面那几个小字上。
圣历一九七七年。
之前钱谦益在朝堂上已经展示过这种新的纪年方式。
不过钱谦益并没有做什么解释。
而且当时亲眼见过的也仅限于朝堂上那些达官显贵。
虽然此事在整个京城,甚至全天下引起了轩然大波。
但是到目前为之,几乎所有人都只是仅限于道听途说。
虽然很多读书人对这种新的纪年方式非常感兴趣,但是谁都不敢乱用。
毕竟擅自变更纪年方式可是非常犯忌讳的事情。
这要是因此被下狱,那可就不值当了。
可是今天,这种新的纪年方式终于以堂而皇之的方式出现在了大家面前。
这让很多人一时间很受鼓舞。
“番薯是什么东西?徐光启又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