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卡看书

首页 足迹
字:
背景色: 关灯 护眼
首页 > 一个殡仪馆女工的手记 > 殡仪馆女工的手记 二十九 贫穷的女老板

殡仪馆女工的手记 二十九 贫穷的女老板(2 / 2)

于杰用开工厂赚来的钱,在市郊买了一块地皮,建了一家敬老院,专门收留那些无依无靠、街头乞讨的流浪老人。于杰的丈夫老赵在走街串巷收破烂时,发现可怜的流浪老人和孩子都会领回家,愿意留下的就送到自己家开的敬老院。就这样,十年的时间过去了,于杰夫妇一直默默地做着这个慈善的壮举,却从不对人提起。

敬老院的老人也越来越多,于杰就象伺候自己的父母一样,为这些本来素不相识的老人养老送终。老人们也像对待自己儿女一样,一天看不见于杰夫妇心里都会空捞捞的难受。孩子们有的因为有残疾和先天性疾病,所以才被父母遗弃的,老人们的身体就更是不好,于杰就把自己的车子让出来,随时送生病的孩子老人去医院,自己则还是蹬着二十年前的破自行车上下班,让人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大老板,还不如一个普通的上班族。

一百多个老人和孩子的吃穿住用,还有看病的医疗费,加在一起就是个天文数字,十年如一日,于杰夫妻就这样把工厂赚来的钱都投入到敬老院中。在敬老院里,每天都会有于杰夫妻的身影,老人和孩子们已经离不开她们,因为她们已经是老人们的儿女,还是孩子们的爸爸妈妈。

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于杰的服装厂订单减少了,生产线再也没有以前的繁忙,工厂的效益一天不如一天,光靠丈夫经营废品收购站的收入,根本就应付不了敬老院庞大的开支。

寻找业务订单就成了当务之急。以前非常客气的客户也变得无比难缠,不断的压低价格,还不愿意把订单给你。好不容易有一家客户在酒席上说,只要于杰把那半瓶白酒都喝下去,这个二百万的订单就给于杰,而且还不压价格。于杰就说,你当真,那个老板就和于杰在酒席上击掌为誓,只要于杰喝了那半瓶白酒,不但这二百万的订单给于杰,就是以后的订单,也都由于杰的厂子来做。

于杰想都没有想,就抓起酒瓶,把半瓶白酒灌进了肚子。本来就有严重胃病的于杰在陪完客户后,晕倒在自己的办公室中,送到医院时,由于酒精作用得了胃穿孔……

老人和孩子们一个个的从于杰的遗体边走过,步伐是那么的缓慢,时间好像凝固了一样,孩子们稚嫩的小脸上挂着一串串的泪珠,老人们则都是老泪纵横。看着老人们布满沧桑的脸,我忽然联想起很多白发人送黑发人时的场景,亲生父母的伤心程度也不过如此。看来,老人是真正把于杰当成是自己的女儿了。

那些残疾的工友们,有的架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还有被工友拉着手的盲人,一个个从于杰的遗体边走过,每个人都不太大的哭声汇在一起,就能成为惊天地、泣鬼神的声音。

现场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了报社和电视台的记者,就连这些对新闻洞察非常敏锐的专业人群,也都很诧异,这十年来,采访过于杰无数次,只知道这是个能干的民营女企业家,从来就不知道于杰还收养了这么多的孤苦伶仃的孩子和老人,这让记者和编导们都唏嘘不已。

电视台摄像机捕捉到这样一个镜头,一个老太太走过于杰的遗体边时,把一块圆形的物体郑重的放在了遗体的旁边(事后知道,那是一块放了不知道多长时间,已经很硬了的月饼,这块月饼可是老人的宝贝。老人有点精神问题,那年的中秋节,在大街上流浪时,被于杰带回家,给老人洗澡,换衣服,还给老人拿来了月饼。老人不吃,说非要xx店的月饼才肯吃,于杰就跑了很远的路,给老人买来了那种月饼。老人的精神病时好时坏,但无论什么时候发病,只要一看见于杰,就立马好人一个,连医生都说,于杰比医生开的药都好用。从那时起,老太太就把一块月饼当成宝贝揣在怀里,谁也不让动)。

在于杰去世后,电视、报纸等媒体大篇幅的报导着,于杰在这个城市中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那个敬老院也在媒体的关注下转为了公办,由政府公共财政投资,敬老院的名字就以于杰的名字命名。

我们为于杰女士整理遗容时,发现这个服装厂的大老板穿着的衣服竟然是很普通的地摊货,身上竟然没有任何的首饰,双手布满了只有工人师傅才会有的老茧……

我们几个女工是带着泪水为这个大老板整理完遗容的,化完妆的于杰很美丽,就像是安祥的睡着了。

我们带着一百二十分的尊敬把于杰女士的遗体送进了火化炉,第一次为我们火化的遗体深深鞠躬。

按动火化炉电钮的一刻,我们在默默的祈祷,让我们这些站在天堂门口的殡仪工们,为好心的于杰女士打开通往天堂的大门……

11月8日日记明天继续连载……

一个殡仪馆女工的手记

上一页 书页/目录 下一章 请启用JavaScript正常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