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在贺易津身边的文士认命地上前一步,拱手道:“殿下,听说您冬至一过就要走,我们便加快速度马不停蹄地往宣京赶,好在遇上了。”
边将述职只在年关前后,并未有固定的日期。
因三路不好同时离关,加之地理环境的影响,通常是长公主第一个回,然后在腊月上旬离京。这时殷侯将将赶到京城,而南疆的顾大帅才开始动身。
“王先生。”嬴追颔首,叹道:“我们来时南赤河就已结冰,不早些回去,大雪封完了山,就得逗留到开春。”
王义先一惊:“今年怎么冻得这么早?”
“天要如此,人能奈何。”嬴追不欲再闲扯,转向正主:“谢大人,我先前所说,你认为如何?”
临走在即,她今日一定要个说法。
贺易津随意挑了把右手边的椅子坐下,沉声道:“我今日也是为西北军的军饷而来。”
王义先挨着他坐下,跟随的军士们便站到两人身后。
北方军的军士们也不甘落后,簇拥在长公主身边。
两边霎时泾渭分明,隔着中堂互相瞪眼。
谢延卿挥手让衙吏们都下去干自己的事。
嬴追沉得住气,只等谢尚书回话。她身边的一位副将却道:“凡事讲究个先来后到,尚书大人先把我们北方军的事情解决了再说其他。”
王义先“唉”了声,边抚平衣袖上的褶痕,边慢条斯理地说:“想我们西北,今年吃的还是去年的饷。”
此话一出,除了西北军,满座皆露异色——非是讶异这件事,而是讶异此人就这么直白地当众捅了出来。
“我们也不和你们争明年的,我们就问今年的。”他对那位副官微微一笑,一段话叹了三次。
“眼看一年就要到头了,本年的军饷还没见到半点影子。我们十五万人呐,别说喝风,业余山上的草皮都要被啃秃了。”
“今年的九十万两饷银不知何时才能启程送往西北?”他高声问罢,抬袖作拭泪状,目光含怨刺向谢延卿。
“谢大人,居庙堂之高,则忧兵民之艰啊。”
王义先往年一般是留在仙慈关,但今年为了甘中路那座金矿不得不回。本是无奈,半路上接到谢延卿接任户部尚书的消息时,却庆幸自己跟着回来了。
他家大帅不肯与老丈人针锋相对,他王义先可没什么顾忌。
没有人说话,他便冷笑道:“欠几个月也就罢了,今年拖明年,明年不知拖到哪一年。长公主,谢大人,你们说,这叫什么事儿?哪有欠成这样的!”
“我呸!”那位副将啐了口,“净会哭穷。”
王义先淡淡道:“这不是哭穷,这是陈述事实。”
副将:“你们穷关我们屁事!难道我们就好过了?你们好歹能屯田……”
嬴追抬手制止他,八风不动地说道:“你我两路互不干涉,一码归一码。”
她叩了叩扶手,“争来争去也没意思。谢大人,行与不行,您老就开口说一两个字。”
她问的是谢延卿,视线却盯着贺易津。
年少时她和贺易津以及诸位哥哥也曾对酒当歌并肩退敌,只是如今各守一方,故人大都作了土。
将士一体,北方军保全自身就已艰难,更无余力管顾其他。
近日风声不断,嬴追向来谨守本分不主动伸手碰朝政,也猜到国库怕是漏了个大洞。
户部做来年预算时各军饷银多半要继续被削,但再怎么削也是一大笔银子。
若是存银有限,入不敷出,只能先到先得。
她心中叹息,却更坚定了要在此说定明年军饷的决心。
贺易津端起茶盏。
他们昨晚半夜到宣京,早上城门一开,他和王义先就进宫面圣,直到现在滴水未沾。
他知道自己的军师正看着自己,长公主和老丈人也看着自己,大堂里所有的目光都集中于他身上。
他一口饮尽杯中冷茶。
“谢大人,若非要活不下去了,我也不想来叨扰您。”
所以不管多与少,他们西北都要争到几分。
“罢,罢,罢。”
谢延卿环顾一堂将士,缓缓转身,唤了两个主事过来。
“今日不下衙,让所有人都放下手头事务参与到年度决算中来。”
主事大惊:“这,大人,各州的报册都还未算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