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他来说,接下来重要的事就是为本班的事组建一个强有力的班团委。
当班干部的,既得有水平有能力,有一定的号召力,还得较好的思想觉悟和较强的认知能力。
全场鸦雀无声。
大家现在有点懵。
作为新生,大家在中学阶段习惯的交流方式,是老师怎么说大家怎么听怎么做,而不是像现在的余文钢和张高阳这样,变成了平等的交流,甚至是余文钢主说,张高阳只有问的份。
完全反过来了。
大家还没习惯这样一种跟老师的交流方式。
也正因为顾忌张高阳的老师身份,大家就算憋了一肚子的观点想表达,也没人敢随便出声。
现在好了,大家终于有了机会。
“我赞同余文钢的观点,简彦军这样的人来当咱们院的学生会主席,简直是咱们院的耻辱。”
第一个出声的是何易伟。
作为事件的亲身经历者,何易伟对此事的感触最深,他也对简彦军极其反感,因此一有机会,他立即就跳出来对余文钢表示支持。
何易伟现在是越来越佩服余文钢了。
敢坑他,敢邀请柳晨雨,敢怼院学生会主席,敢在辅导员老师面前振振有词,这样的余文钢想不让他佩服都很难。
“这样的人要是在我们重庆,绝对会挨揍的。”
第二个出声的是葛中杰。
作为同舍的兄弟,他当然必须及时站出来表示愤慨。
只是他的这种很具重庆特色的耿直表达方式,稍稍给其他同学带了一个不好的开头。
“这种人怎么能当学生会主席呢?”
“这样的学生会主席,咱们学院不管的吗?”
“这人太过分了!”
……
在有人带头后,大家开始纷纷声讨起简彦军来。
这就是张高阳不敢随便表态的原因。
在近代中国的运动史上,学生一向是冲在前头的急先锋,稍有一点不平事,学生们就很容易跳出来对其进行声讨。
而对于这些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新生们来说,因为尚未正式步入社会,思想还比较单纯,因此很容易对某些不平事产生愤怒情绪。
张高阳能感觉到,这些学生因为是刚进入校园,在他面前还有所收敛,否则的话,这样的声讨很容易就激起公愤,从而引发群体事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