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卡看书

首页 足迹
字:
背景色: 关灯 护眼
首页 > 采珠勿惊龙:鬼雨法螺 > 第4章 九渊博物馆

第4章 九渊博物馆(2 / 3)

这时,一个身材高挑、长发垂肩的姑娘走了过来。蓝色衬衣的衣襟上似乎都是珍珠纽扣,黑色的裙子下搭着一双高跟鞋,既干练又很美。看样子似乎不是游客,因为我感觉这博物馆根本就不是对外开放的,更像是私人藏品库,所以我猜她是这里的工作人员。

麦教授向我介绍道:“这是我们博物馆的研究员,郭美琪。”然后又对那姑娘说:“这是杨宣,他爷爷是杨子衿,就是那个以前研究龙的地质古生物专家,去年学术年会上,你也见过的。”

郭美琪哦了一声,似乎知道是谁了,伸出手,说:“你好。”我跟她握了握手,说:“你好。”

麦教授接着说:“来吧,我们到里面说。”

进了里间,郭美琪关上门,我打量了一下四周。这间屋子布置得像个会议室,中间有一座台子,看不出来是做什么用的,台子上有个设备,猛一看像是手术台上的无影灯,但细细看又不是。靠北面一端有讲台,有投影仪,中间台子的四周放着带有可折叠写字板的椅子。

麦教授在屋子角落的茶几上打开一瓶酒,取出两个玻璃杯倒上,走过来递给我,然后对着那姑娘说:“美琪啊,杨宣他爷爷出了点儿意外,医院说是自然死亡,心肌梗死导致的猝死。但杨宣坚持认为是意外,而且跟他爷爷手头研究的一个项目有关,不过那个课题是杨子衿的私人研究,现在杨宣想弄清楚具体内容,来佐证他的猜测。所以,我想让你陪他去一趟他爷爷的办公室,看能不能找到点儿线索。”

郭美琪说:“让我去倒是没问题,就怕最后查不出个所以然。因为他爷爷毕竟是搞地质古生物的,而我们是研究贝类的,虽有交集,却是两码事。”

我急忙说:“我爷爷说过,他正在研究的是震旦纪古贝类在中国的分布,肯定是跟贝类有关的。”

麦教授对她说:“如果你也没法从中发现有价值的线索,那说明咱们确实帮不上忙。但不管怎么样,还是先去看看吧。”

“那行,是南京的这个研究所吗?”

麦教授说:“不是,是上海的。可能时间上还得抓点儿紧,否则今天赶不回来。”

我满怀歉意地对郭美琪说:“实在不好意思了,本来我想自己去的,但麦教授说我是门外汉,看不出什么头绪,所以得麻烦你。”

“不碍事的。那我先去收拾一下,一会儿来喊你,咱们早去早回。”

我连忙道谢。麦教授苍老的手举起杯子,慢慢啜饮了一小口,说:“你也不用太感谢我们。一来你爷爷好歹算我的半个同行,大家有过几面之缘,去年学术年会时还一起吃过饭;二来嘛,这次的事情,如果真如你所料,那么可能就是我们贝类学领域的大事情了,背后一定不简单,恐怕有惊人内幕也说不定,我也想弄清楚。”

半个小时后,我上了郭美琪的车。车驶出博物馆的院子后,我觉得气氛稍显尴尬,便说:“要不我来开吧。”

“怎么?不相信女人的驾驶技术?”郭美琪转头看了我一眼,笑着说。

“不是,不是。主要是既要劳烦你跑一趟,而我这么大块头,却干坐在这儿,有点儿不好意思。”

“没什么,反正我到中国来,也是想多学习点儿东西。你爷爷是鼎鼎大名的专家,能跟你去一趟,整理他平时的研究材料,也是学习的机会。”

我听了觉得很奇怪,问道:“你来中国?难道,你不是中国人?”

“我老家是波士顿。”

“波士顿?美国人?”我有些惊讶。

郭美琪笑着说:“是啊,我爷爷最先去的美国,后来把全家也接了过去,我母亲也是华人,虽然我在美国出生、长大,讲英语,不过我的中国话可一点儿不比你差。而且我不但会普通话,还会粤语,闽南语。”

我有些不相信,说:“这怎么可能,一般的美国华裔小孩子,在中文语言学校学几年,连看中文报纸都不行。”

“我来中国太多次也太久了,多得几乎比对美国还要了解。我三岁时,父亲来华考察,那时就把我带在身边。后来在中国正式有了分公司后,他每次来,几乎都得带上我,中国就没有我没去过的省份。”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