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着麦教授的车,穿过热闹的市区,来到郊外的一个山脚。沿山路绕到顶后,车驶进一栋l形建筑前的院子里,停了下来,大门外侧的牌子上写着——“九渊博物馆”,但我看院子里并无多少社会车辆,心里很奇怪:“麦教授带我来博物馆做什么?而且博物馆应该是对社会开放的,怎么看起也没有几个游客呢?”
我跟着麦教授走进楼里,大堂正中央的矮脚黄花梨底座上,摆着一个超级大贝壳,宽度能抵得上我张开双臂的距离,厚实得如同石磨盘,质地像是玉石,我从来没见过这种东西,震撼之余问道:“麦教授,这是什么?”
麦教授边继续朝里走边说:“玉化的砗磲贝。这是世界已发现的最大尺寸,比产出‘老子之珠’的那个砗磲贝还要大,而且发现时已经自然玉化。”
我说:“那一定很值钱吧?”
“你如果真喜欢一个行当,就永远不会把钱放在第一位。去年有个美国贝商出两千万美元,我都没卖。尺寸大小不说,光是自然玉化的砗磲贝,你就没地儿找去。”
我听了觉得很奇怪,问:“这是您的?我以为是这个博物馆的呢。”麦教授回头朝我看了一眼,说:“这博物馆就是我私人开的。”
上了二楼后,在灯光的配合下,橱窗里陈列着的一件件宝贝,显得既诡异又高贵。再仔细看看,这些展览品竟然都是各种各样稀奇少见的贝壳和海螺,我不禁奇怪着问道:“麦教授,莫非您这是个贝类博物馆?”
“是啊,我是个贝类学家,自然也喜欢收藏珍稀贝壳和海螺了,这里的展品,全是世界上一等一的,欧美多少贝商想要,呵呵。这层是贝螺类,三楼则全部都是异珠藏品。珍珠和贝螺,本就是一体的,贝珠不分家啊。”
“我听您提了两次贝商,那贝商到底是什么?”
麦教授背着手说:“在国外,集贝是与集邮一样的爱好行为,并且贝迷比邮迷数量还要多。中国有很多人集邮,却没有多少人热衷于收集贝壳的,即使偶尔有,所收藏的贝壳也不成系统,只有屈指可数的一些集贝大家。你不知道贝商也在情理之中。”
我有些明白了,说:“哦,这么说,贝商就是专门出售贝壳的商人,就跟邮局发行邮票一样。”
“可以这么理解。贝商行业从业者人数最多的是菲律宾,他们的修壳手艺算是巧夺天工,造出的一些珍贵贝壳的赝品,普通人根本看不出来。但是若论财力和实力,欧美贝商就很厉害了。”
“看来这还是门大买卖啊!”
“比集邮还历史悠久、人数众多的行业,当然是门大买卖了。世界上大的贝商都有自己的船队,常年在各国海域专门打捞贝壳。”
说话的工夫,我们来到了三楼,这层果然更加华美更加珠光宝气,里面陈列的大大小小的珍珠当真令我大开眼界。我从来没有想过,世界上的珍珠竟然会有这么多种,如果说刚才在麦教授关于异珠的讲座上,还只是将信将疑的话,现在就是彻底心悦诚服了,毕竟那么多的异珠,就实实在在展现在你的眼前。
而且,最为特别的是,展厅东侧顶头有一只很大的玻璃箱,有点儿像超大号水族箱,里面竟然有一条金龙,那样子就跟传说中的五爪金龙一模一样。但看体形,却只是一条小龙。
我站在玻璃柜前挪不动脚了,盯着那条龙猛瞅,想分辨出来,到底是假的,还是真龙做成的标本。
麦教授来到我身旁,说:“采珠勿惊龙!”
我回过神来,问:“什么?”
“采珠勿惊龙。但凡异珠出处,必有龙族把守,采珠人要么不要惊到龙,若惊龙,必屠之。否则采珠者自己性命就保不住了。”
我嘴里喃喃着重复道:“采珠勿惊龙?”
“这条龙是真的,只是做成了标本而已。是我花重金从日本的板仓家族手里回购的。”
“回购?”
麦教授点点头,说:“是回购,因为这条龙最初是二战前后,板仓家族从中国买走的。当时还有两条,但那两条一是人家不卖,二是即使卖,可能也是天价,因为那两条龙的尺寸比这条金龙要大很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