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卡看书

首页 足迹
字:
背景色: 关灯 护眼
首页 > 小市民的奋斗 > 第181章 京畿戒严

第181章 京畿戒严(1 / 2)

羞辱!堂堂一师参谋长以及一排警卫,竟然会被十几名西北军便衣军警解除武装,软禁长达三小时,李济臣从来没想到有朝一日会受此羞辱,尽管便衣军警看似客气,在释放自己时还归还了武器,带头的那人甚至还开口道歉,但加于已身的羞辱一定要加倍偿之。

“子玉,被西北军收买的混帐东西已经被我控制起来,我们即刻再次通电全国,澄清先前通电是被西北军收买的军官擅自发出的电报,……”李济臣怒不可遏的冲吴佩孚大吼,在自己被西北军放回的时候,李济臣曾想过回师部夺取兵权,但见吴佩孚已经回到师部,李济臣就知道自己根本没有机会夺取第三师兵权。如果不是吴子玉一再坚持要去和蒋作宾会面,西北军就是收买通讯官,自己就是去查 “西北间谍”,又怎么能让那些混蛋抓住机会,假吴佩孚和第三师官兵名义通电全国。

“谁会相信?”吴佩孚反问道,再次通电全国否认前份通电,自取其辱罢了,此事自己做不来,身为长官竟然连自己部下都控制不了,即便此事结束,自己也会被撤职。而且从老虎背回来途中,一路上都可以看到官兵因自己的通电而面带轻松,不用和西北军打仗了,一直提心吊胆的他们终于可以放心收了,就是重新通电全国解释,又有几个人会信,又有几个兵愿意打。李济臣被问倒了,就是现在通电全国又有几人相信,最后反道落下反覆无常之名。

“西北军投下的传单给官兵指明道路,逃到对面留下来可以得到工作、想回家奉上路费,有这条退路谁还愿意打仗,现在军心虽不稳,但仍勉强可系,如果再次通电只怕……电告大帅我吴子玉愧对他栽培之恩!”吴佩孚无奈嘆气道,打蛇打七寸,西北军这么做是算准了自己最后无论如何都会接受现实,默认通电是由自己所发。

“子玉只怕……”面对面色悲凉的吴佩孚,李济臣话到嘴边又吞回来。对李济臣想说而没说出的话,吴佩孚当然知道,现在说什么都晚矣,学生军就要通过南口,既然决定 “认了”,就认到家吧! “命令部队,学生军通过时列队,绑腿打好、靴子都给我擦亮,第三师虽说中立了,但也不能让他们轻瞧咱们,咱们得保住北方军最后的脸面!”

“是!”李济臣曾想过如何向表兄交待,现在反而没必要交待了,作何交待都晚矣,不若趁此机会早做打算,为自己谋个好出身吧!在李济臣胡思乱想之际,吴佩孚凄凉的望着东南方,心中盼望既不能成就个人忠义,就成就国之大忠吧!想到司马信中的承诺,吴佩孚明白那是自己最好的选择。

“难道你当真愿见电灯灭、瓦斯竭、船坞停、铁矿彻、电线斫、铁道掘、工厂焚,报馆歇、匕首现、炸弹裂、警察骚、兵士集、日无光、野盈血,战火重临中原大地,饿殍遍地之后,方觉知足吗?”梁启超厉声对端坐的司马说道,言语之间毫不留情,过去自己推崇司马和平建国的主张,几年来他口口声声高喊 “要实业、不要内斗”,现在却又反悔。

这是梁启超第六次来西北,前五次来西北是参观西北实业,而这一次是作为总统、总理特使,来劝司马罢兵。梁启超是蔡松坡的老师,这是府院双方之所以选择这位财政总长兼盐务总长出任中央特使来西北的根本原因,别人的面子司马不卖,至少得卖蔡松坡的面子吧!梁启超的话如惊雷般在边防公署会客厅内炸起,简短急促的数语,如山石崩裂,似岩浆喷涌在每个人心头盘旋。

沈默!边防公署会客厅内的气氛因司马的沈默,骤然紧张起来,双方随员都紧张的看着低眉沈思的司马。会客厅内很静,静到只能听到众人急促的呼吸声,跟随梁启超一起来西北的十余名国会议员被梁启超的话吓得面色煞白,生怕司马一怒之下会做出什么绝事来。

终于沈默被打破了。司马抬眉问坐于身旁的梁启超,这位自己亦非常尊重的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人物。 “卓如先生,敢问华夏四万万黎民何辜!”司马的反问让梁启超和众人一楞,错愕的看着司马,显然不明白他的意思。

“自伪清起,各地官府为私利而剥我民脂膏、以重苦吾民,共和以来,诸省民众更是受官府、军人双重欺诈,数百万百姓流离失所,敢问卓如先生,我四万万国民何负于政府、军队?要遭逢此劫!”司马环视随梁启超来西北的高官、议员,语气虽然平淡,但声音阴冷。会客厅内众人一楞,显然没想到司马会把话峰转到这上面。

“卓如先生,不会有停战条约或和谈,这不是一场战争!我曾说过战争是所有罪恶的总和,不是我或者西北民众选择了战争,而是你们,是你们的所作所为逼迫我们必须拿起武器去进行一场变革,是变革,而不是革命。”司马站起来。司马的话语让会客厅内气氛越发紧张,甚至连温度都明显降低,一些议员可以感觉到司马语中的愤怒。

“先生们,西北的战鼓已擂响,我们的青年不是为了权力而战,也不是为了中央名份而战,更不是为了一已私欲,他们是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战,他们是为中国四万万五千万同胞从此过上幸福安定生活,还是继续做奴隶而战,总之一切已经开始,青年们已经行动起来,我们亦同样会根据联合议会授权展开行动,现在这场变革序幕已经拉开,中国最精英青年已经武装起来,我绝不会以可耻的妥协来玷污中国青年覆兴的历史重任,这场变革将成为我国历史上的壮举,我绝不会接受妥协而使其中途夭折!”司马的吶喊在边防公署会客厅内回荡,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司马的发言封死了意图和解的道路。

“先生,这里有一份沪苏学界发来的电报!”就在这时南宫一兴奋的推开会客厅厚实的金色木门,这是杨秘书长在会前的安排。司马接过电报眉头一扬,用余光朝身旁杨永泰看了一眼,明白为什么南宫一会这么失礼,这是上海学界青年发表的通电, “……如果世间尚有真理可以追寻,无疑爱国是人间永恒不变的真理,中国青年必定能认识这一真理,并且以一种虔诚、纯洁而无私的心去追寻真理。

为响应西北同学进军号角,我们决定聚集所有最坚定的爱国者,为了中国的命运向京城进军!假如我们只剩下一人,也不会停止我们的脚步,不胜利!不罢体!不自由!毋宁死!”司马朗声电报念出来。为了获得最大限度舆论支持,舆论咨询委员会和调查部纷纷借他手向学生、社团提供经济资助,有资金做为支持,扑天盖地的通电无一例外支持西北青年的进军,使司马的强硬师也有名,而试图寻求和解、妥协的众人,听到沪苏学界通电都楞住了。

“有了全国支持和强有力的军事力量作为后盾,谁还能阻止他的脚步!”一些议员细细思索,他们惊讶的发现或许西北是个不错的选择,相比京城国会的名存实亡,西北实行的是议会政治,联合议会拥有的权力超出国会议员想象,在这里议员不是工具,手中的选票亦不是500银元,而是真正的权力!尤其是议会委员会,如果司马入主中央,并将西北模式的联合议会推行至国会两院……,是一个机会,对所有国会议员和国会政党都是如此。

中国变化莫测的局势同样让京城各国公使团惊讶不已,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各国公使并没像过去在第一时间发表公告,似乎仍然在观察,毕竟现在中国政局演变已经超出他们的预料,至少目前来看,这一次不同于人们所熟知的暴力政变或是暴力内战。尽管内战的阴霾仍盘旋在中国上空,但各方都没有大打出手的意思,西北的军队没有动员,北方军没有向学生开枪,西南督军仍在观望,大家都保持克制在等待,甚至就连西北在京城办事处之类的机构,仍和过去一般高调进行正常活动。

“麦克,他现在巧妙地利用人民对兰州屠杀的激愤,并将其成功转移到北方政府身上,反对中央政府和军阀割据的呼声犹如一场风暴席卷全国,公众舆论己经被他发动起来,活跃而有明确目标,这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新发展,他正在一点点把中国一盘散沙凝聚成强大的民族力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成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正如两年前你说的,司马是一个出色的政客!”放下报纸芮恩施对麦克说道。报纸头版赫然是司马大副照片,芮恩施对发生在中国的这场变局,持观望态度,尽管不讚同司马用学生进军的方式冒险夺权,但亦不妨碍芮恩施对司马的好感。

中国对芮恩施是个充满吸引力的地方,而司马也是个神秘人物。当芮恩施第一次与司马交谈时,就非常註意观察这个神秘的年青人,据说他曾经在英国、美国的大学生做过旁听生。他身材中等,但脸部表情丰富,举止敏捷,每时每刻都显得精力非常充沛,他两只眼睛长得优雅而明亮,敏捷而灵活,经常闪现出机警的神情,他锐利的盯着来访客人,但并不显露敌意,而是充满强烈兴趣并聚精会神,能对谈话做出敏捷的领悟,似乎对每一个新的细节都能作出判断。

可能是在美国大学旁听期间对他施政产生影响,如果东方尚存民主之树的话,无疑就是其治下的西北,这是芮恩施发回国内的报告中对司马的形容。大学教授出身的芮恩施,多少有几分知识分子性格,他带着伍德罗.威尔逊总统的嘱托来到中国,跟他眼中还没开化、习惯奴才生活的中国人打交道,跟专横统治、习惯独裁的中国统治者交往多少有点不自在。正因如此,芮恩施才会非常欣赏这位信仰民主政治的西北王,受过良好教育的司马显然比现在中国官员更容易沟通。

“先生,司马是否是位出色的政客并不重要,我们只需要考虑一点,无论是我国政府或是威尔逊总统都希望司马获得中国最高统治。在他们看来,司马是位强力人物,在身后拥有一支不亚于欧洲列强的强大军队,他能给美国在华利益提供保障,同时亦起到牵制日本的作用。我想各国公使需要适时表达态度,相比一个分裂的中国,统一、信奉自由贸易的中国,更符合各国尤其是美国利益。”

作为美国驻西北第一任领事的麦克.道尔一如既往的亲近西北,之所以从西北乘火车赶到京城就是希望公使支持自己的建议,要求公使团公开表态支持西北。在来京城之前,颇为自信的麦克甚至特意见过司马,告诉将送给他一个礼物,这种自信源于美国政府对西北由来已久的好感。

四个月前,在西北边防军配合俄罗斯皇家近卫军攻入欧俄的当天,总统阁下就给司马发去一份热情洋溢的贺电,贺电除了对司马取得的成就并恢覆中国尊严感到非常高兴外,还希望能和其一起合作,保护和巩固中美之间 “诚挚友谊”,以对抗两国的敌人。对已是民主典范的美国,一直以来都希望以意识形态给其他国家以影响,并希望其他国家按照自己描述的蓝图进行政治建设。

尤其是威尔逊出任总统后,理想主义外交是他极力宣扬、鼓吹的。当西北全面推行议会政治之后,威尔逊似乎看到自己的政治模式在愚昧、长期处于封建统治的中国得到实现,就异常兴奋起来。威尔逊政府对西北的喜好,可以说是美国外交政策中意识形态影响战胜经济与地缘政治利益,或者说是理想政治战胜现实政治的一个典型个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