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卡看书

首页 足迹
字:
背景色: 关灯 护眼
首页 > 小市民的奋斗 > 第32章 华盛顿阴影

第32章 华盛顿阴影(1 / 2)

“一九二四年六月七日,中国外交部收到美国召开限制海军军备会议的非正式邀请。中国与英、法、意三国讚同举行会议不同,邀请书让政府陷入迟疑不决的境地。国内上下担心英、美、法联合起来在会上逼中国废除海军法,但又担心不出席会议,会遭到世界舆论的谴责,在外交上陷于孤立。

中华革命党机关报《共和日报》警告,如果中国参会将很有可能成为列强谈判桌上的牺牲品。一些中国人甚至认为,已经到了 “国家兴亡的时刻”中国必须拒绝参会,全力备战。举国上下对西方国家极度失望和怀疑,认定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

但国务院、国会经过再三考虑、磋商,拖到七月十五日才作出回答,希望会议在讨论限制军备问题外,以切实维护太平洋安全为出发点,彻底解决 “婆罗洲危机”。经反覆磋商,美国同意中国提出的要求。

八月十一日,美国向英、法、意、中四国发出正式邀请。邀请书第一部分写道:巨额军费开支造成沈重的经济负担,消耗大量资源,以至侵害社会之安定、正义之伸张、和平之意愿。目前有关各国会同讨论裁减军备的时机已到,首先应讨论限制海军军备问题。邀请书第二部分指出,须有和平意愿并愿意消除国家间误会,裁减军备才有成功之可能,因而对太平洋及远东问题的讨论应遵循尊重友谊、去除争端的原则。

九月二十一日,美国国务院公布拟定的议事日程,确定会议将讨论两大问题,即限制军备问题与太平洋及远东问题。英、法、意等国表示同意。九月二十七日,在要求得到同意后,中国正式答覆参加会议。

后来,荷兰、葡萄牙、比利时三国政府表示,都是太平洋地区利益相关国家,要求参加会议。十月四日,美国对上述三国补发邀请书,同时根据英、法要求,又请邀请海军军备早在巴黎就遭到限制的德国参加会议。”一九二四年《世界海军年鉴》

昨夜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将美国首府华盛顿覆盖在冰雪中,波托马克河两岸一片银妆素裹。白宫正南石质方尖的华盛顿纪念碑,完全笼罩在纷扬的大雪之中。此时华盛顿,分外妖娆和平静。平静之下,暗潮涌动,半个月前甚至更早就抵达华盛顿的各国全权代表,从未停止过 “攻关”活动。

雪花纷飞的道路上,两辆白色摩托车引导护送一辆高级汽车疾驰,汽车车首飘扬着两面五色旗。身穿海军大衣,头戴白色海军大檐帽的程壁光端坐在汽车后排,面无表情的直视着前方,坐在他身旁的施干绅半闭着眼睛一言不发,顾维钧和王宠惠坐在他们对面,静静的看着窗外的雪景,汽车驶出酒店后,四人一路上保持沈默。

共和十三年就要过去了,今天是全权代表团抵达美国后,最重要的一天。抵达美国后十七天来,四人费尽心机的努力,内幕繁杂的幕后周旋、私下交易,今天就会有结果,结果是好是坏,四人都没有底气。 “哎!”车队距离华盛顿革命女儿会大厦越来越近时,程壁光长嘆一声,朝坐在对面的施干绅望去,满面无奈。如果可以选择,程壁光宁可立即回国,也不愿意参加会议。

表面上,美、英、法各国参加华盛顿会议,都是为了安定社会、保持正义、确立和平诸如此类冠冕堂皇的目的。实际上,各有如意算盘。美国企图限制英、中的海军扩张,消除中国在南洋的影响,为夺取远东、太平洋地区的霸权创造条件。要达到目的,就要限制中国海军军备发展。

来到华盛顿后,程壁光总算明白为什么国内激进团体纷纷发言称:中国参加华盛顿会议,无疑是将中国海军送上断头臺。在限制海军军备前提下,英、美可以接受中国海军实力是多少?望着窗外风景,施干绅跟着嘆了口气。施干绅是南洋人,比任何人都明白大舰队的意义,正因为知道舰队的重要性,才会在出任海军委员会主席后,立即在国会展开游说,鼓吹海军扩军的必要性。

职业外交官王宠惠当然明白两人为何嘆息,是为大舰队的流产。自己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在会议上争取更多的利益,包括海军利益。 “施主席、程总长,我们至少明白美国的策略是联合英国,抑制中国。英国和美国都想在保持现有利益的前提下,削弱对方,进而捞取更多的好处。

但英国的策略是尽量不得罪美国,同时尽可能抑制中国在南洋对英国形成的压力,所以两国之间尽管有分歧,但可以想见在抑制我国的态度上是一致的,我们只能坚持在裁减军备或缔结盟约方面,都必须以维持中国在南洋的特殊利益为原则,必要时为了确保南洋利益可适当牺牲部分海军利益,这是出发前总理为三人送行时特意交待的,为了南洋,国家可以付出更大的牺牲。”

施干绅睁开眼,摇摇程壁光说道: “恒启,相信总理已经有了应对计划,你我只需稍安勿燥!与这些人周旋就是了。”总理!程壁光苦笑一声,总理又有什么办法? “10比7”顾维钧并没有发表意见,在心中念叨这个数字。这是赴美前,总理要求自己竭力争取的比例。就现在的形式,英美两国很难接受这个比例。

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三日,华盛顿限制军备会议,在美国首都美国革命女儿会大厦开幕。会场附近,挤满顶风冒雪围观的人群,一些 “和平人士”高举牌子呼吁各国代表停止军备竞赛,更多人则想一睹各国代表的风采。

中国代表团的车刚一停稳,顶风冒雪的各国记者蜂拥而来,如果不是警察阻拦,他们会冲进车队,采访中国全权代表团。自中国代表团到达美国后,就一直是各国记者关註的焦点,外界认为中国态度非常强硬,如果华盛顿会议达不成妥协,问题肯定就出在中国身上。

“中华民族是酷爱和平的民族,并愿意为世界持久和平作出贡献……”在顾维钧应付记者时,程壁光等人面无表情的走进革命女儿会大厦,在美国政府官员引导下进入休息室。时钟敲响后,各国代表陆续进入会场。这一天,会场内外着意渲染和平气氛,革命女儿会大厦内外装饰了许多棕榈叶, “u”形会议桌上覆盖绿色臺布,桌后树立美、英、法、意、中、比、荷、葡、德九国国旗。

为了赢得国内民众支持,美国政府在开会前几个月,就大肆宣扬会议是为了谋求和平,吹嘘这是世界外交史上第一次允许新闻记者采访的会议,从此就没有秘密外交了。事实上,会议仍进行了严格限制,规定只有在举行全体大会时,新闻界人士才能进入场内,在专设席位上采访,美国官员和持有入场券的人员才可进入包厢旁听,报纸上也只能发表各国代表在全体大会上的演说。

上午十点半,与会代表按顺序就座:英、美两国代表分别在 “u”形会议桌下方的左、右两边;会议桌左侧是另一些英国代表和意大利代表,右侧是法国和比利时代表,会议桌上方,左边是葡萄牙、荷兰代表,右边是中国和德国代表。

参加会议的各国首席代表是:美国国务卿查尔斯、英国首相斯坦利鲍德温(其代表团成员还有英国自治领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及殖民地印度的代表)、法国总理白里安、中国外交部总长顾维钧、意大利前财政大臣卡洛香泽、荷兰外交大臣柯尼碧克、比利时驻美大使卡德、葡萄牙驻美大使阿尔戴、德国外交部长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

会议开始后,作为东道国,美国总统柯立芝致开幕词,就像他在邀请信中提到的,会议的目的在于:减少战争、增进和平、减轻负担、改善现状。甚至还表白美国没有征服他人的企图,美国对拥有的东西感到满足,对其他国家的东西并不凯觎。柯立芝致开幕词时,施干绅递给程壁光一张纸条,程壁光打开一看,忍俊不禁,随后把纸条装在口袋中。这一幕被机敏的记者拍了下来,人们都在八卦,纸条的内容是什么?

柯立芝总统致词后,英国首相斯坦利发言,表示应该把 “简洁、诚实、名誉”作为本届会议的宗旨,接着他提议按照国际惯例推选东道国代表国务卿查尔斯为主席,全场一致通过。担任大会主席的查尔斯,站起身来准备发表演讲,环视各国代表又朝记者席上扫了一眼,眼神告诉记者,大新闻来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