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窗边听着窗外的吼声,心神不定的叶庆波擦去腮边的眼泪。和广场上以及总理私邸前无数静坐请愿的民众一样,叶庆波同样不愿意总理去职。总理是国家真正的支柱,而总理竟然要在任期结束后退出,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
就在叶庆波犹豫是不是应该和民众一样,尝试用请愿来表达诉求时,突然像发疯一样猛然跳起来, “发财了!发财了!”叶庆波是一个三流出版商,突然意识到一个天大的机遇,准确来说是发达之机。原本来西北寻求投资的叶庆波跑到桌边,拿起笔用宾馆提供的信纸,立即给合伙人写信,叶庆波庆幸发现了一个还未被人註意的市场。
“立扬君,见信如面……经验告诉我,印数很大,而且又发行得当的五十分至八十分一本的书,将成为出版社发展的根源,如果我们能搞到以其勇气和能力、爱国主义精神和辉煌业绩赢得中国国民爱戴和敬仰的人物事绩,并冠以有趣的卷首插页,毫无疑问,销售量一定非常大,绝大多数国人为了得到能满足他们癖好的东西,都会毫不犹豫的花上不到一块钱,让咱们给他们一些他们花了钱就应该得到的东西吧!”
信写到这,叶庆波感觉呼吸急促,以至拿笔的右手变得颤抖,曾经一手漂亮的楷书变得歪歪扭扭, “如果我们写一本关于总理的书,比如用《真正公民的美德》命名,依弟之拙见,这本书构思绝妙、并穿插轶事,内容生动活泼,就一定能迎得国内民众的喜爱!怎么样?我们是不是应该现在就着手写这本书。
然后印出来,再用总理的照片作为扉页,在照片下写着:尊敬的共和中国第一公民司马华之阁下,这个伟大的共和国守护神,你可以放心离开,自由的中国国民会沿着您开创的道路走下去。註意这本书应该用六开纸印刷,价格定在一元以内,到时一定能卖得像烟酒一样快,甚至可能每个家庭书柜上都会摆上一本这样的书。
这样做,我们能赚到一大笔钱,而且会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名声。当然为了避免发生意外情况,我们可以考虑印刷两个扉页的版权。另一个以做备用,可以在照片下写着:尊敬的共和中国总理司马华之阁下,这个伟大的共和国守护神,自由的中国国民会继续在您领导下朝着美好的未来走去……”
写完长达十五页的长信后,叶庆波只觉得右手酸痛,但内心却激动无比,如果说半小时前,叶庆波还在为总理可能的去职感到可惜而伤感,那么现在,叶庆波则不断的在内心祈祷总理一定要履行诺言。
总理去职后,这本书能卖出多少本?至少能买一千万本,去掉印刷成本、版权费等等以及支付总理个人的费用,叶庆波相信至少可以挣到二百万元!但是如果总理继续连任,或许只能卖一百万本,但……总比像过去一样只能卖几万本书要好太多!
为了让合伙人尽快收到信,把信装进信封后,叶庆波特意多花了一块钱办理了航空快件,航空快件明天下午就能到达上海,时间紧迫,容不得一丝怠慢。程立扬收到叶庆波的来信之后,先是一楞,再是一怒,然后又是一惊,接着又是一喜。正如叶庆波意识到绝妙的 “发财”之机时一样,尽管内心充满道德上的遣责,但金钱的诱惑更强大,内心挣扎了一夜之后,程立扬动笔写了回信。
“你知道,总理去职后,将会有数以千百万计的人渴望读到他的生平事迹,我们要提前做好准备,距离总理任期还有五个半月至六个月,必须要在五个月内做好一切准备,从现在起收集总理轶事。我们应该是最合适的人选,我们要一起去写他的历史,十分详尽的历史……我们将追随他的足迹。
从早年开始,在国外游学开始,再到后来创建西北通用机械公司以及西北公司,再到卫国战争,以至他登上总理宝座,成为四万万六千万国民心目中的英雄……但是我需要强调一点,他的成长和得以升华到如此高度,取决于他崇高的品德:一是对儒学和传统信条的崇拜,二是高度的爱国主义与无私精神,三是宽宏大量,能容人所不所容之事。四是勤奋而谦逊,五是自我节制和冷静。六是公正、正直而坚信正义等等。
我们可以用尽世间一切华丽而美好的词语去形容他,我们应该把他高尚的品德奉为年青人效仿的楷模,有比他更为合适的楷模吗?显然没有,至少我所知道的历史中没有,我们可以把事迹都穿插在饶有风趣和引人入胜的故事中……”
程立扬看来,这件事可以做,即可以令自己获得丰厚的经济利益,同时又有社会效益……所有人都希望了解总理,这是一件好事,可以宣传总理的榜样和美德,让人记住为国家付出全部的伟人。最重要一点,自己可以从中获得好报:钱!良知和贪婪就在两人心中漫延,绝妙的结合促成两人合作收集资料,以书写中国历史上第一本人物传记,一部为在世之人书写的史书。
正如叶庆波推测,国内民众渴望读到可读性很强的故事或者传记。自从司马宣布将在任期结束后,退出政坛开始,报纸上到处可以看到,对中国第一个依靠内心道德力量,自觉放弃手中权力领袖的讚扬。无数关于司马的奇闻轶事以及他人回忆充斥报端,甚至还有些作者,仅仅依靠总理无意透露的少时生活,便杜撰总理的少年生活和海外游历,在人们看来,报道大都是失败的,并不是他们渴望看到的。
对埋头书写 “前所未有之史书”的叶庆波和程立扬二人,报道却令他们可以在故事基础上扩张文字,利用别人的错误来完善自己。在写书过程中,两人意识到并不是在写史实,写这本书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赢得 “子孙后代敬慕的眼光”,这本书即不是青少年读物,也不是小说类读物,而是一本彻头彻尾的吹捧,只为吹捧一个人,而这恰恰是国民需要的。
共和六年十二月十五日,当国民为总理即将离任而婉惜不舍时,上海一家印刷厂内,总理传记已经开始最后校排,印刷数量五十万册。当印刷厂全力以赴完成定单时,远在数千公里外的总理办公室请来一位特殊的客人。
叶庆波坐在总理对面,背后不停冒冷汗,写书时根本没有征得总理许可,而现已经倾家荡产的印刷这本书。求见总理前,叶庆波曾把印好的样书赠送给上海、江苏议会以及政府高官,他们非常感兴起,甚至表达定购的意向。 “书中的事迹非常感人,正是总理本人最真实写照,总理堪称中国青年之楷模。”官员、精英交口称讚,叶庆波也得到宝贵的引荐信,得已面见总理。
见到总理之后,叶庆波颇为后悔自己的莽撞,或许不应该写这本书,难道比自己更聪明的人没想到这个机会吗?显然不是,只是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敢写而已,自己竟然冒天下之大违,跳到混水之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