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亿年演化的塑造,让身体,仅仅作为dna的栖居之所,从一开始就没可能按永续使用来设计,人类的身体各部件,都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而几乎无法在超过一百二十年后仍能维持良好状态。
譬如肾臟,新陈代谢的“污水处理厂”,一旦开始使用就始终在缓慢衰竭。
正常人的肾臟,“肾小球滤过率”这一代谢指标,会从壮年时期的120~130ml/min,逐渐以每年1.15ml/min左右的速度下降。
这并非疾病,而是自然运行的损耗,几乎无法逆转。
这意味着,对一位百岁老人,其肾臟在理想情况下的肾小球滤过率,也只会在40左右,日常生活还可以维持,一旦染病、或者因其他情况而负担加重,很容易就会造成器官超负荷而衰竭。
于此类似的,还有牙齿,人类的牙齿共有两套,幼年时使用乳牙列,童年期则逐渐替换为恒牙列,终其一生不再替换。
牙齿表面的牙釉质,十分坚硬,硬度与耐磨程度与水晶相仿(註意不是玻璃),看起来坚不可摧,然而即便悉心爱护,一生中,也不可避免的会因进食、刷牙等动作,而缓慢的持续磨损,最终磨耗殆尽。
牙釉质磨损殆尽的现象,在旧时代的联邦,十分少见,主要原因在于联邦民众的饮食较柔软,也有较多的牙齿护理操作。
但是在一些不发达国家,因营养、饮食与养护因素,牙齿磨损则司空见惯。
一旦牙齿磨耗,在动物界,基本就意味着因丧失捕猎、进食能力而死亡,横行大洋的虎鲸,因捕食鲨鱼而将牙齿磨耗到牙龈后,就只有死路一条,万幸在人类,还可以通过各种手段,维持食物的摄入。
但不管怎样,失去牙齿,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仍然很大。
一个人的身体,原本设计寿命不过几十年、细心养护也不过用到一百二十年的构造,并非仰赖科技的小修小补,就能永续。
幸好,今天的人类,阿达民也是其中一员,并无须再祈求身体的延续。
西历1541年10月的某天,控制室里,阿达民有条不紊的完成例行工作,手指缓慢而有节奏的敲击着键盘。
盖亚凈土的it技术,多少年来,在非关键领域进步很大,面对计算机、人工智能,早已无须借助键盘、鼠标这些设备,但阿达民还有这样的习惯,他不紧不慢的浏览日志,对“盘古”下达指令,然后点击“回车”键。
今天晚上,离开这里之后,自己会经过很长时间才回来,
如果还能回来的话。
一切忙完,看下时间还早,方然静静的坐在控制臺前,长出了一口气。
疲惫吗,或许是这样,即便是这种身心倦怠的感觉,在迁移到“混沌”后,恐怕也会变成某种别样的体验,
这样想着,自己,忽然间竟有一丝惊慌。
莫非是畏惧吗,也许是;
但,细细揣摩下来,也不过是一种面对未知事物时,自然而然的心理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