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见状,想了想,出了厨房叫来二丫,“去你桂花奶奶家借点糖回来,说过两天再还。”
二丫清脆地应了一声,飞快地跑出了院子。
苏青在厨房里听到了,顿时笑得眉眼弯弯,也不叫大丫了,自己去橱柜里拿了几个碗出来摆上,看豆浆烧开有几分钟了,急忙叫白瑜盛了两碗出来,待会尝尝。
一大锅的豆浆一分为二,分别按照系统给的配方比例兑好了盐卤水和醋水点上豆腐,豆浆慢慢凝结,苏青又一次高兴坏了,又指挥着白瑜盛两碗豆花出来。
豆花成了之后,就开始压豆腐。
家里没有专门用来压豆腐的模具,平时都是用木盆装着,盖子上再压块石头,多余的水分就淅淅沥沥地滴落下来。
这时候二丫借糖回来了,不是红糖或者白糖,而是麦芽糖。这时候还没有白糖,红糖金贵,一般人家都吃不起,大多吃的麦芽糖。
趁着豆腐还没压好的空檔,苏青把两碗豆浆和两碗豆腐花都分了分,又加了麦芽糖进去搅一搅,端到堂屋的八仙桌去招呼大家一起吃了。
豆浆就不必说了,可豆花一入口,又嫩又滑软软的口感顿时惊呆了杨氏和几个小孩,他们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还甜滋滋的,喜欢得不得了。
见虎娃在一旁咿咿呀呀地直朝他们伸手叫唤,于是苏青舀了一点豆花想要餵给他,立即被杨氏制止了。
“虎娃还小,吃了这些会闹肚子,青丫你小小餵他一点,沾点糖水给他馋馋嘴就行了。”杨氏说道。
苏青一想也是,虎娃如今还未满周岁的确不太适合吃这些东西。于是她投餵的动作立时收回,改用勺子沾了点糖水放到他唇上让他吸一吸那甜味,这样也算是和他们一起吃了,大家都开心。
吃到好吃东西,大丫几个孩子都高兴坏了,一会问“这个是什么?怎么这么好吃。”一会又问“明天还能吃到吗?”一会儿夸白瑜和苏青,“三叔三婶太好了,竟然会做这么好吃的东西。”
总之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
杨氏也开心,不过她更加在意的是那已经成型的豆腐。
匆匆吃了两口豆花,将剩下的都分给几个孩子后,就去看豆腐了。
白瑜和苏青也跟上,将豆腐放在一起对比,又分别用刀切开。
杨氏掰下一块用卤水点过的豆腐细细尝了尝,顿时一阵惊喜,又掰下一块醋水点豆腐尝,眼睛都冒光了。
白瑜和苏青见状,也学着掰下豆腐尝了尝,同时开心地笑了。
杨氏他们之前用卤水点做的豆腐不知道是哪里没处理好出了问题,做出来的豆腐不仅发苦还带着较浓的豆腥味,而且口感比较渣。现在白瑜他们配方做出来的卤水豆腐,苦味没了,豆腥味也变成了豆香味。口感绵韧,而不是渣的程度,是白瑜和苏青穿越前吃过的“老豆腐”,颜色白中略偏黄。
而醋水点的豆腐,同样不苦,豆香味很淡,比卤水豆腐要白要软嫩许多,质地爽滑,像是“嫩豆腐”。
卤水豆腐豆香味浓郁,筋道有嚼头,适合做煎、炸、酿以及制作馅料等。
醋水豆腐比较细嫩爽滑,适合做拌、烩、烧或者煮汤等。
总之,两种豆腐各有特色,可以根据不同的烹调手法和个人喜好来选择。
当晚刘氏回来,尝试过两种豆腐的味道后也大讚不已。
“娘,爹他们怎么不和你们一起回来?”徭役一个月,但每旬都会放假一天,算算日子明天正是放假的日子。白瑜原以为白老爹和白大郎白二郎他们今天下了工之后会和刘氏他们一起回来,可却不见人。
刘氏回道:“明天会先放一批人回来,后天再放一批人,你爹他们是后天才放的假。”也就是明天晚上才回来
白瑜表示明白。
回到西屋,苏青再次一边浏览光屏上关于豆腐的各种菜品流口水,边和躺在身边的白瑜瞎聊。
“关于豆腐的菜品太多太多了,简直数不胜数,我们要想靠做豆腐发财,那就得先把这些菜品传播出去。你看看都有什么红烧豆腐、麻婆豆腐、凉拌豆腐、脆皮豆腐、文思豆腐、小葱拌豆腐……”
苏青说得要飞起,白瑜不得不打击苏青的积极性,“你说的这些大都是煎炸炒,可惜这年代,农村里有铁锅的人家不多,即使知道了做法也没办法,巧妇也难为无铁锅之炊。”
“说得也是,那我多找找些不用铁锅也能做出来的菜肴。”
“也不必须这样,村里有铁锅的人少,但镇上和城里那就多了,煎炸炒照样能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