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他以洛阳换平原郡,就能看出其魄力和眼光。
拓跋嗣比拓跋珪讲信用多了,连小平津和孟津一并交割。
洛阳城的宫阙城墙,没有毁坏一处,自此洛阳、弘农、荥阳、南阳连成一片。
中原成了一个完整的地缘板块,以后也不用担心魏军来犯。
刘道规也遵守承诺,将平原让给他们,不过平原郡的百姓大部分不愿归附魏国,迁徙至济南郡。
还上了一道奏表,请朝廷迁回故都洛阳。
收复了司马家的祖坟,该炫耀还是炫耀。
东面战事逐渐趋于稳定,妖贼从丹阳郡转道进攻京口,被刘怀肃击退,京口稳住了,三吴八郡基本也稳住了。
刘裕推行土断,也间接加强了三吴八郡的防御力。
妖贼起兵以来,三吴之地,没有一处响应,足见人心向北。
这个时候请功,理所当然。
很快,朝廷就下了诏令,封刘道规为太尉,都督中外诸军事,使持节。
刘裕以抵挡妖贼保全建康之功,获封大将军,录尚书事,中书监,假黄钺。
“既有大将军,何必再升太尉?既有太尉,何必大将军?”封恺看完诏令后,神色一动。
的确,按汉制,大将军内秉国政,外则仗钺专征,其权远出丞相之右,实际上是全国军事统帅。
但太尉为三公之首,亦掌全国军政,地位还在大将军之上。
刘裕是兄,刘道规是弟,不该这么封。
一般是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尉录尚书事……
而且刘道规外镇,都督中外诸军事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总之,这两道任命中有太多的古怪之处。
刘道规倒是不介意,但手下将吏不会这么想。
两人实际上形成了两个山头,各自有各自利益。
垣苗道:“此朝廷离间之计也。”
封恺道:“如今须弄清楚,这道诏令是出自皇帝之手,还是大将军之手。”
司马家的人一直不安分,皇帝司马德宗身边还有司马德文和司马尚之,手上实权不小。
何无忌死的莫名其妙,很可能就是司马家暗中所为。
此外,刘道规不得不考虑兄长刘裕的心思。
虽然之前有过承诺,但自古接掌权柄没那么容易,汉武帝和太子刘据就闹的刀兵相向,更别说是兄弟。
人人都会为自己的子孙后代考虑,刘裕的身体不好,但他的几个儿子都已长成。
人性都是复杂的,兄弟之情是真,但父子之情更紧密,在权柄面前,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所以这道诏令有可能是朝廷的离间计,但也有可能是兄长刘裕的一次试探。
“送还诏令,就说我才德不足,难以胜任。”刘道规以退为进。
只要西府和北府兵权在,其他的都是虚名而已。
“将军英明!”
众人纷纷拱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