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部分剧情借鉴电影《大明劫》,药方源自百度,不妥之处求轻喷……)
石屋大营外,春暖花开,鸟雀脆鸣,可是吴平心无心观景。他还是那副盐丁的打扮,举着他的药幡,焦急地等待着。他的眼睛深深凹陷,看得出这些天来没有睡几个好觉,可是目光却炯炯有神,好似有一团烈火在燃烧。确实在燃烧,都火烧眉毛了!仅他诊治过的营热病人,竟已有数百人之多!还有更多的人,他根本分身乏术。他还听闻许多乡民在痛苦中死去,而给他们埋尸的人却又染上了疫……吴平心心急如焚,事情不能这样发展下去了,他急匆匆地到药局找赵慎斌,一个也发着高烧的医官告诉他,赵提领在石屋大营,已经好多天没有露面了。
大门吱哟一声打开了,两个军官走了出来,扶着腰刀打量了一下吴平心,随手抱拳:“你是吴郎中?”
“二位军爷,小的吴平心,为营热之事来,劳请禀报将军,还有赵提领!已是十万火急!”吴平心恭敬地行礼,语速很快,以显事态紧急。
“好,将军有令,请随我来!”军官们并不多盘问,引着吴平心入了大营。
石屋大营之内,与吴平心想象的别无二致,许多帐内都有人在高热之中的呻吟声,还有人劝药的话语,自然是苦口婆心。吴平心一路走着,心中默数,暗呼不好,这营热之疫已在军中呈蔓延之势了!
“先生,请!”来到大帐外,军官们抱拳,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吴平心立刻正襟,迈步进入大帐:“小民吴平心,拜见将军!”
“吴先生不必多礼。”胡尊义并没有坐在正座上。他把吴平心上下打量了一番,此人自称郎中,却和平日里温文尔雅的赵慎斌完全不是一个路数,更像是一个苦力,不禁怀疑起来,“吴先生所来,所谓何事?”
吴平心也顾不上礼节了,驱前一步急匆匆地说道:“将军,我义伦已处于大疫之中!此疫之疠邪,由南都粮船自南都府带回,一月之内已经遍染全县!现在各乡各镇,发病百姓已有数千人之多!在下所来,是要告诉将军,万不可再派粮船前往南都!大营码头未离开的粮船,万万不可再离港!”
胡尊义不由一怔,下意识地握紧了腰刀。南都军大疫的消息,是宋先河刚刚带回来的,连前线官报都还未到,这个郎中是怎么知道的?莫非,是宋先河有意散布?他这又是为何呢?
也许是以为胡尊义不信,吴平心赶紧解释:“将军,这些天来,在下沿海巡诊,做了详细调查。此番大疫,最早零星的病例,皆是粮船船工,半月之前便已发病,此时多已病重,有的已经死了!这足以说明,此疫是随粮船而来,故而船工先染疾!”
胡尊义嗯了一声,心里却突然一亮:若是以瘟疫为名,停发南都粮船,似乎也合情合理。如此一来,南都军的后路就被掐断,即卖了南王一个人情,又可以用瘟疫为幌子,让自己的军队在琼州府好好休整。待到军中营热结束,他就有力量在琼州岛上称王,而后伺机而动。想到这里,胡尊义已经定了主意,露出了微笑,手捋着胡须:“先生,南都粮船干系甚大,停数日尚可,若连日数月……你可有办法?”
“在下正是要找赵提领商议,军中之疫亦为营热,非普通伤寒,万万不可大意!”吴平心明白,胡尊义这是明摆着不想承担“贻误粮船”的责任,但现在已经顾不上了,急忙拱手,“当务之急,一定要告诫全体将士和全城百姓,大疫已至,务必人人小心!二要隔绝病患,以防人人传染!三要……”
胡尊义暗暗皱眉,语气严厉了许多:“吴先生,如此一来,岂不军心大乱?”
吴平心毫不退让:“将军!整个义伦已经有数千人染疾!现在军中瘟疫初起,若不采取措施,只怕这一协人马都要染疾了!”
胡尊义斜眼看着他,心里突然想到,这不会是宋先河安排的人吧?他这么做有什么目的?心里思索着,胡尊义慢步坐到正座上,打量着吴平心,却见此人目光坚定,面色急迫,不像是有什么密谋诡计。想来想去,胡尊义觉得无论如何,军中营热必须遏制,便一挥手,吩咐亲兵:“速速把赵提领请来!”,亲兵不敢怠慢,快步出去了。
吴平心松了一口气,急忙附身行礼,算是致谢。
“你叫吴……”胡尊义看着吴平心,这才发觉还不知道此人姓名。
“在下吴平心,原药局医官。”吴平心拱手道。
“不必站着,坐下说罢。”胡尊义一挥手,吩咐亲兵给吴平心搬了个木凳。他好奇地看着吴平心这不卑不亢的姿态,大概明白了为什么他是“原”医官,笑道,“赵提领这个人,就是死脑筋。”
吴平心并没有接茬,而是恭恭敬敬地等待着。
过了一会,亲兵一个人回来了,在胡尊义耳边言语几句,胡尊义顿时面色大变,不安地站起身。似乎是思索片刻后,胡尊义看着吴平心,哀叹着:“赵提领病了,你去看看罢,在医官帐中。”言罢,吩咐人引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